我上班比较早,至今已有十三年有余。在我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,当身边同龄人还在大学里上课、憧憬未来的时候,我已经坐在办公室里,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。也正因为起步早,等我工作几年之后,周围同龄的同学才刚刚走出校门,步入社会。
那个阶段,有不少同学或亲戚家的孩子会找到我,问我:“我该不该选择某个方向?是不是应该先参加培训班或者自学?”那时候的我,虽然已经工作了几年,但坦白说,阅历尚浅,对行业的理解还只是表面功夫。但年轻的我不懂分寸,自以为见过世面,便不吝啬地大谈特谈起来。
我会很认真地说:“某些行业已经是落日余晖,不值得投入。”或者说:“这些方向是星星之火,未来可期。”我还会按自己的经验列出路线图,告诉他们应该先做什么、再做什么,最后走上怎样的路。听我劝的,有人成了和我一样的大龄程序员;没听我劝的,有的另辟蹊径,在其他行业混得风生水起,甚至开了公司,年入百万。若干年后的今天,再回头看那些“指点迷津”的时刻,我竟然忍不住想笑。
时间是流动的,世界是变化的,没有哪个行业会永远烈火燎原般地燃烧,当然,丧葬行业或许是个例外。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。常听人劝说不能活在过去,其实人也不会真正活在一个不确定的将来。现实告诉我:再理想的建议,也终究敌不过个体命运的变幻无常。
后来再有人来问我择业方向,我学会了沉默。非要发表意见的时候,我会先补上一句“免责声明”:“我说的,仅供参考。”这句话,成了我多年后给自己的保护符。
因为我逐渐意识到——参与他人命运的次数越多,背负的因果就越复杂。当初“听信谗言”的那拨人,有的人进了互联网行业,可能刚好赶上了去年那波裁员潮,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在心里想过:“早知道当初就不听他的,去干点别的多好。”也有没听我劝的,现在工作的不尽如人意,私下里也曾半开玩笑地说:“当年你怎么不拦着我。”这些声音,不是凭空臆想,而是真真切切听到过的。
所以我渐渐学会了放下——不再参与他人的抉择。毕竟,那是别人的人生,我没有权力置喙,也没有能力承担责任。那句话怎么说来着?“尊重他人的命运,其实无论是否有我的参与,事情都会变好的。”
到了这个年纪,我能想明白很多事,却也开始有意识地模糊掉另一些事的概念。就像某天有人问你:“你选苹果还是梨子?”换作以前,我可能会帮他分析各自的优劣,列出数据、做出推荐。但现在的我会轻描淡写地说:“我选‘或’。”
为什么选“或”?因为我两个都想要。在程序员眼中,“或”运算符是一种可以同时满足多个条件的逻辑选择——苹果也好,梨子也罢,只要符合我想要的特性,那就都是好答案。所以,在这个问题上,作为一个程序员,我至少可以赢一次。
但我也知道,生活不是代码,人生没有最优解。能选“或”,是幸运;无法两全,是常态。而我,已经不再想左右别人的选择了。
